3月4日,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武忠远,教务处处长秦晓梅、副处长孙晓辉,教研与教材管理科科长郑军一行赴文学与传媒学院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专题调研。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亢西民,副院长李绍先、张成全、刘杨,综合办副主任胡松武,教学管理团队及各系负责人参与座谈,双方围绕学科升级、教学创新与产教融合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学科升级与教学创新】
亢西民系统阐述了学院学科动态优化方案:第一,启动“戏剧影视文学”向“戏剧影视导演”专业转型工程,重构剧本创作、视听语言等六大实践课程模块,构建“创作工坊+项目实训”双轨培养体系;第二,规划增设舞蹈表演、数字内容创作等新兴专业方向,完善艺术类学科生态布局;第三,近三年累计孵化学生影视作品127部,其中38部获省级以上奖项,要继续深化“基础技能—综合实践—创新孵化”三级进阶式培养体系,实施校企联合立项制教学。

李绍先提出“生成式AI技术赋能计划”,建议在专业课程中深度植入生成式AI技术应用场景。武忠远充分肯定改革路径,指出应建立“技术工具—创作思维—人文内核”三位一体的培养框架,在核心课程中增设“AI叙事逻辑”“数字伦理”专题模块。强调需把握传媒行业数字化变革趋势,建议:一是在现有产教融合基地基础上拓展腾讯云、陕文投等战略合作,共建数字影视产业学院;二是强化人工智能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持开设“AIGC创意工坊”“智能影像实验室”等特色实践平台。

【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调研组重点考察升学支持体系建设情况。亢西民介绍,学院构建“三维度”培养机制:学术维度实施“1+1+1”导师制(专业导师+学术导师+行业导师),近三年考研录取率提升至27.6%;实践维度推行毕业论文“双轨制”,允许学生以影视作品+学术阐释的方式结题,已有23篇获评省级优秀论文;国际化维度与伦敦艺术大学等院校建立“3+1”联合培养通道。
【发展指导与实施规划】
武忠远在总结中强调,应聚焦“数字人文”学科前沿,重点建设三大能力中心:影视工业化制作中心、智能传播实验中心、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中心,着力培养“技术素养+人文底蕴+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亢西民代表学院表态,将制定《2024-2026专业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推进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教育部备案、数字艺术专业群建设等七大攻坚项目,力争三年内建成省级一流影视人才培养基地。
本次调研通过“专项汇报—现场答辩—建设指导”的创新形式,为学院新一轮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