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文学与传媒学院在综合会议室召开三月份学生思想状况研判会。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绍先,综合办副主任胡松武及全体辅导员参会,围绕学生思想动态、意识形态安全、校园舆情风险等开展专题研判,推动构建"研判—反馈—干预"全链条育人机制。

多维扫描:全景呈现学生思想动态
胡松武通报三月份学生思想状况调研数据,通过班级座谈会、心理普查、网络舆情监测等多维度分析显示:政治引领方面:85%学生关注全国"两会"热点,"青年大学习"参与率较上月有提升,但理论学习深度仍需加强。学业发展方面:考研学生增多,但集中反映文献检索能力不足、复习规划模糊等问题;大一学生存在专业认知偏差。心理健康方面:心理普测显示学生的焦虑情绪主要集中在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学业适应三个维度。网络舆情方面:监测到校园生活类话题占比最高,涉及食堂服务、宿舍管理的诉求较集中。

对策部署:构建思想引领闭环体系
胡松武结合学校《2025年学生工作要点》,从四个维度部署整改举措。理论武装: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读书班,组建学生理论宣讲团,开展"进班级、进宿舍、进网络"三进活动;分层引导: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专业认知工作坊",为考研群体设立"一站式"自习专区,联合校友开设"传媒行业职业规划公开课";心理防护:实施"心理阳光工程",建立"重点关注学生一人一档案",开展"寝室心理观察员"专项培训,完善"校—院—班—寝"四级预警响应速度;网络治理:建立"三审三校"新媒体发布制度,开发学生思想动态智能监测系统,针对热点问题设置"舆情预警—快速响应—效果评估"闭环流程。
总结提升:强化政治担当压实责任
李绍先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学生思想状况研判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要做到"三个强化"。强化政治意识:把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将思想引领贯穿于学风建设、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全过程;强化问题导向:建立"研判—整改—回访"工作台账,实行"红黄绿"分级预警管理,做到"问题不解决不销号";强化能力提升:辅导员要提升"政治敏锐力、信息捕捉力、应急处置力",善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行为规律,打造"精准化"育人品牌。

会议要求全体学工队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研判成果转化为"为学生办实事"的具体行动,重点推进"思想引领提质工程""心理健康护航工程""网络育人创新工程"三大项目,确保学生思想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文传学子提供坚实保障。